設計對于一款產品到底有多重要?蘋果的故事告訴我們,當年初出茅廬的電信業“小伙”可以一舉干掉稱霸全球的老大Nokia,憑借的就是出色的產品設計。汽車行業也有經典的案例,保時捷911的“青蛙眼”加上“溜背”造型可以再戰100年。創新和經典的元素,一直是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設計上的軟肋。不過,近年來這種狀況已大有好轉。比如廣汽傳祺推出的中型車GA6,在設計上得先為它點個贊。
廣汽傳祺GA6作為旗下第二款中型車于12月20日正式上市,價格在11.68萬-19.68萬元區間。新車共有1.6T、1.8T兩種排量,共8款配置車型。新車的定位要略高于GA5,車身尺寸也有所提升。目前市面上的奔騰B70和比亞迪思銳等自主中型車將會成為它的競爭對手。GA6基本延續了北京車展上概念車的外觀,因此設計相當前衛,車身借鑒了轎跑車的溜背造型。另外,GA6全系采用渦輪增壓發動機和7擋雙離合變速箱的全新動力組合。無論是靜態還是駕駛方面的表現,都讓人充滿期待。
外觀:車身造型溜背動感 頭燈設計前衛
廣汽傳祺GA6的外觀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,整體設計非常接近此前的"GA6概念車"造型。車身采用了類似轎跑車的“溜背”造型,頂部線條自C柱向后一直延伸至車尾,展現出濃郁的運動風格。前臉部分顯得很有層次感,夸張的六邊形中網經由上方的鍍鉻橫條與兩側頭燈相連接。除了擁有一定的辨識度,設計上也完全不輸給合資品牌。
車身尺寸方面,廣汽傳祺GA6的長寬高分別為4850mm/1830mm/1485mm,軸距達到了2720mm;應該說各方面都超過了GA5。如果拿來和競爭對手作比較,GA6的車身尺寸處在中等水準。不過,軸距方面依然不如奔騰B70(2725mm)、比亞迪思銳(2755mm)等自主品牌的中型車。比起合資品牌的君威(2737mm)、索納塔八(2795mm)等等也要略短一些。
車燈設計對于GA6的外觀有“點睛”作用,使整車透出了十足的科技感和前衛風格。頭燈的內部造型很有特點,LED日間行車燈組排列在下方。中間還有類似燈帶的結構,環繞在近光燈周邊。造型有些類似于廠商的“G”形LOGO,這種將其融入到大燈結構的設計,在自主品牌車型中并不多見。另外,尾燈的設計也充滿科技感。尾燈整體呈大面積不規則的多邊形,內部鹵素和LED光源搭配形成光帶的效果。
內飾:用料做工出色 配置普及度不低
廣汽傳祺GA6的內飾部分也同樣設計感突出,并且具有相當時尚的造型。整體采用了提升豪華感的黑色,搭配貫穿整個中控的銀色飾板,看上去很有質感。中控臺采用偏向駕駛一側的傾斜設計,為車內增加了些運動氛圍。用料和做工方面,中控臺表面使用了軟質材料覆蓋,手感比較出色。細看各板材接合處的縫隙也比較均勻,一些部件也沒有出現毛刺,整體做工較以往車型有所進步,與合資品牌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。
配置方面,作為一款中型車GA6的內部搭載了豐富的配置,并且大多數的實用性比較高。其中,中控液晶屏、撥片換擋、發動機啟停以及后排空調出風口等為全系標配。電動后視鏡折疊功能也只缺1.8T精英版車型,普及度還是相當高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個價位的車型中,我們看到了胎壓監測、電子手剎、自動駐車和扶手箱冷藏等功能。這使GA6在配置一項,相比同級別車型擁有絕對的競爭力。
空間:乘坐表現與同門GA5相近 儲物設計夠用
前面提到過廣汽傳祺GA6定位于中型車,其軸距達到了2720mm;從數據上看,比同是中型車的GA5只是略有提升。從實際空間表現看,1.83米的體驗者無論坐到前排或是后排,頭部空間都留有2指-3指左右。而后排腿部留出一拳的空間,應該說表現在同級別車型中算是中規中矩。與同門GA5相比,乘坐表現也較為接近。
GA6在車內儲物的設置算不上豐富,只能說是夠用。中控下方、門板內側以及后排都有相應的儲物格。設計上沒有什么突出的特點,實用性也都能令人滿意。后備廂的容積達到了500升,和GA5完全相同。由于懸掛布局的原因,行李廂內部的兩側有相應鼓出部分,占據了一定的載物空間。不過,好在底部足夠平整,整體高度和后備廂開口都比較大。
駕駛感受:剎車虛位大 底盤調校舒適
動力方面,廣汽傳祺GA6推出1.6T和1.8T兩種排量車型。這次試駕的為1.8T頂配,搭載了1.8升渦輪增壓發動機,最大功率為130kW,最大扭矩為242Nm;該發動機很有可能與旗下SUV車型GS5速博上搭載的相同,進氣方面也采用雙頂置凸輪軸的結構。另外從數據上看,GA6發動機在最大功率、最大扭矩上也完全相同。
傳動方面,GA6全系搭載了7擋雙離合變速箱。這臺變速箱的表現在GS5速博上我們也同樣已經體驗過。官方公布它的換擋時間為0.2秒,并帶有手動模式。而該變速箱在實際應用中的換擋表現還是比較平順的。
傳祺GA6的造型很前衛,但它在駕駛起來卻顯得有些保守。廠商似乎通過刻意的調校,來讓整臺車更偏向于舒適化的家庭代步工具,而這幾乎覆蓋了它所有的駕駛表現。和多數搭載1.8T+雙離合的車型不同,傳祺GA6從起步到加速都顯得十分平淡,時常讓人有種在駕駛自吸+CVT車型的感覺。從踩下油門開始,一股柔和的勁頭將會伴隨你完成整個起步過程。油門的調校使得踏板所反饋上來的力度十分有限。
雖然這臺1.8T發動機的最大扭矩轉速區間自1700rpm開始,但在2000rpm以下時,它的低扭表現卻顯得有些慵懶。而變速箱的換擋作業似乎也不夠積極,動力以一種極為線性的方式傳遞到車輪上。隨著發動機轉速慢慢升高至2500rpm,整個情況有所好轉。這時渦輪漸漸進入到最佳工作狀態,深踩下油門,變速箱在遲疑一陣后才會完成降擋。不過,車內駕駛者所體會到的并不是加速帶來的推背感,最大變化只是車身變得輕盈了一些。
說這套動力系統開起來像 “自吸+CVT”,主要還表現在高速狀態下。車輛達到110km/h后,動力依然沒有衰減的跡象。雖然踩下油門,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反應還和正常駕駛時差不多,但這種動力輸出的持續性,在高速中反而顯得游刃有余。
再說說剎車部分,廠商也刻意將它調校的很柔和。以至于在踩下踏板將近一半行程時,車輛也沒有明顯的減速。而制動力度幾乎都集中在了后半段行程上。因此初上手這輛車的話,保持車距和備剎車是十分有必要的,這種剎車的調校方式還需要駕駛者花時間來適應。
底盤部分,GA6依然繼承了阿爾法•羅密歐166車型的技術。并使用了前雙叉臂式獨立,后多連桿獨立的懸掛結構。這樣的配置在同價位車型中算是比較厚道的,特別后懸掛部分還增加了垂向控制臂,優點是可以讓后輪進行隨動轉向,彎道中保持穩定。另外,這種結構對吸收路面的波形振動也有積極的作用。
轉向方面,這次傳祺GA6使用的是傳統的機械液壓助力。方向盤掌控起來并不算輕,尤其體現在低速行駛下。不過,為了駕駛的舒適性,轉向系統給人的感覺比較線性。打起方向來也沒有那種和車輛“較勁”的現象,車頭的指向性和精準度仍能夠給人舒心的駕駛感受。
在試駕傳祺GA6的過程中,該車的底盤部分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。一直以來,自主品牌車型在底盤調校方面都有著松散、整體性不高的弊端。而這次的傳祺GA6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,該車的底盤部分給人感覺比較扎實,高速中行駛沒有多余的晃動和顫抖。在轉彎時能明顯察覺出車尾部分的追隨性。而懸掛部分雖然整體偏軟,但卻帶有一定的韌性。當車身出現側傾,兩側也能積極地向上回彈,以保持穩定性和乘坐的舒適度。柔軟的懸掛調校和較長的避震行程,這使得底盤吸收路面上的細碎振動十分到位,且大部分顛簸感都能有效地被過濾掉。而對于較長波段的起伏路,車身反饋還是比較直接的。前后懸掛交替拉伸也時常會給車內傳來多余的跳動,這方面還有提升空間。
加速測試:0-100km/h加速時間10.66秒
全油門起步中,發動機的轉速基本可達到2800rpm-3000rpm之間。但松開剎車,車輛在一段遲滯后才完成起步。而這個過程中,車輪也絲毫沒有打滑的跡象,車身平穩的向前推出。在嘗試完全關閉ESP和使用運動模式下,起步依然保持這種狀態。最終,0-100km/h的加速時間為10.66秒,這個成績在同級別車型中算是正常水準,如果起步階段沒有遲滯的話,成績還有提升的空間。
從加速度曲線圖上看,起步的遲滯現象大約維持了0.5秒。而最大加速度G值出現在起步后,接近0.5g。應該說,整個加速過程都較為平順沒有出現太強勁的爆發力。加速中后段,加速度曲線幾乎沒有明顯的起伏,最終車輛在升入2擋后破百。
制動測試:100-0km/h制動距離40.09米
制動測試中全力踩下剎車踏板,表現和正常駕駛時相似。踏板行程接近一半,制動系統才開始發力。整個過程基本是從中后段才明顯感覺到ABS的介入。另外,由于車輛的前后懸掛行程都比較長。制動時,后懸掛有較大程度的拉伸。車頭下壓姿態也略明顯。
加速度曲線在制動前段表現得不是很平穩,G值保持在-0.9g至-1g之間。中后段制動力釋放均勻,而輪胎的抓地力表現也讓人放心。100-0km/h的最短制動距離為40.09米,該成績在自主品牌車型中算是比較優秀的。
總結:設計和配置是主要賣點 優惠幅度決定競爭力
經過短時間試駕,應該說傳祺GA6留給人的第一印象不錯。出眾的車身造型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,從品牌特有的設計風格中,我們也能看到不少夸張和前衛的元素。內部品質的提升也很明顯,內飾用料和裝配工藝正不斷地縮小與合資品牌間的差距。再到配置和儲物空間,依然體現出了很多人性化設計。駕駛方面,GA6的操控基于舒適性定位,底盤調校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。動力表現用來日常代步的話夠用,只是剎車部分的調校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。
結合傳祺GA6的整體表現和價格區間(11.68萬-19.68萬元)看,它的消費人群應該鎖定在25歲-35歲左右的上班族。這個級別車型中,同價位還能選擇起亞K4和低配的君威2.0L車型。作為GA6最主要的設計和配置特點,起亞K4同樣很有競爭力。而品牌方面,別克君威的說服力顯然更強一些。如果日后傳祺GA6的優惠幅度比較大的話,那么同比亞迪思銳、奔騰B90等這些自主品牌車型競爭還是比較有勝算的。